氟离子(F⁻)的去除是水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,铝盐(如AlCl₃和Al₁₃聚集体)因其高效性和经济性被广泛应用。不同铝形态(单体、多聚体、纳米簇)的化学行为差异显著,直接影响除氟效率与机理。以下从铝形态演变、反应路径及实际应用角度对比分析AlCl₃与Al₁₃的除氟机制。
AlCl₃的水解行为
AlCl₃溶于水后迅速水解,生成不同形态的羟基铝配合物:
Al³⁺ → Al(OH)²⁺ → Al(OH)²⁺ → Al(OH)₃↓ (单体→低聚体→沉淀)
优势形态:低pH条件下以单体(Al³⁺、Al(OH)²⁺)为主,中性条件下生成Al(OH)₃胶体。
作用方式:依赖电中和(Al³⁺吸附F⁻)与网捕卷扫(Al(OH)₃胶体包裹F⁻沉淀)。
Al₁₃(Keggin型聚铝)的预制结构
Al₁₃为人工合成的纳米级多核羟基铝簇(化学式:[Al₁₃O₄(OH)₂₄(H₂O)₁₂]⁷⁺),具有稳定的结构:
结构特性:中心四面体AlO₄被12个八面体AlO₆包围,表面羟基(-OH)密度高;
稳定性:在pH 5-9范围内保持结构完整,不易分解为单体铝。
机制 | AlCl₃ | Al₁₃ |
电中和 | 通过Al³⁺与F⁻静电吸附(ΔpH < 6) | 高电荷(+7)直接中和F⁻,效率提升30% |
络合沉淀 | Al(OH)₃胶体吸附F⁻后共沉淀 | Al₁₃表面-OH与F⁻形成强络合物(Al-O-F) |
吸附位点 | 依赖胶体表面积,动态生成吸附位点 | 预置高密度活性位点(每分子12个-OH) |
pH适应性 | 窄(高效pH 5-7) | 宽(有效pH 4-9) |
关键差异:
AlCl₃的除氟依赖水解产物的动态生成,效率受pH波动影响大;
Al₁₃因预制结构稳定,可直接通过表面羟基络合F⁻,反应速率更快且受水质干扰小。
单体铝(Al³⁺)的作用
酸性条件下(pH < 5),Al³⁺通过静电吸引与F⁻形成可溶性配合物(如AlF²⁺、AlF₂⁺),但去除率低(<50%);
缺陷:易残留溶解态铝,增加水体二次污染风险。
多聚铝(如Al₁₃)的作用
配体交换:表面-OH与F⁻发生置换反应(≡Al-OH + F⁻ → ≡Al-F + OH⁻);
纳米网捕:Al₁₃聚集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,物理截留F⁻(贡献约40%去除率)。
中性条件下,Al₁₃通过以下途径高效除氟:
实验数据:Al₁₃对10 mg/L F⁻的去除率可达95%(投加量50 mg/L),而AlCl₃需100 mg/L达到同等效果。
Al(OH)₃胶体的作用
通过表面吸附(Langmuir模型)与共沉淀去除F⁻,但胶体稳定性差,易因pH变化再溶解释放F⁻。
参数 | AlCl₃ | Al₁₃ |
高效投加量 | 100-200 mg/L(F⁻=10 mg/L) | 50-100 mg/L(同等条件) |
反应时间 | 30-60分钟(依赖絮体生长) | 10-20分钟(快速络合) |
污泥产量 | 高(Al(OH)₃沉淀占比大) | 低(结构稳定,絮体密实) |
残留铝 | 0.5-2.0 mg/L(超标风险) | <0.1 mg/L(达标) |
AlCl₃的局限性
pH敏感性强,需精确调控;
高投加量导致污泥处理成本上升。
Al₁₃的改进潜力
改性增强:负载磁性材料(如Fe₃O₄)实现回收再利用;
复合工艺:与钙基药剂联用,兼顾高浓度氟废水处理与经济性。
AlCl₃:适合低复杂度废水(如酸性含氟废水),但需严格管控pH与污泥;
Al₁₃:凭借稳定的多核结构与高效络合能力,更适用于宽pH范围、低铝残留要求的场景(如饮用水处理)。
核心机理差异:AlCl₃依赖动态生成的羟基铝物种,而Al₁₃通过预制高活性表面位点直接吸附/络合F⁻。